我平常會幫小孩看作業,目的是為了了解他們的學習情形與思路,所以小孩有超前發展或有不足的地方大概都知道,遇到有疑問的會請他們說明,小孩透過自己的說明會理解得更透徹,有時會被我問得答不上來,我會請他想一想再告訴我,作業有錯的我會叫小孩自己檢查出來,知道自己容易在哪裡犯錯,也達到及時訂正的效果。這樣做其實常常會讓自己情緒起伏很大,因為小孩很難不二過,而且是各式各樣的狀況輪流出現,但我的目的不是為了要交出滿分的作業,我想在排除不喜歡或是不專心寫作業的原因之外,找到真正的學習盲點,而背後深層的原因是--我不信任學校的教學。
妹妹的數學發展大約就是一般小孩的平均值,雖然考試成績大多很不錯,那是她自我要求高與細心檢查的結果,這樣當然很棒,但我和妹妹都很清楚,對於數學她會認真的學習,但興趣與能力不在這裡。妹妹的數學學習就像是現行課程的照妖鏡,有不符一般學童發展的課程編排,學習過程就會卡住,一年級曾被突然出現的兩位數進位加減與直式計算驚嚇過一次,最近則是算式填充題。
這一天妹妹寫完數學習作跟我說,媽媽,這些我都是用猜的,我不知道對不對。我看了一下是算式填充題的題目,可是這個單元是在介紹兩步驟的問題(兩步驟的問題就是依據題目的說明,需要用到兩個式子才能解題),這個單元最後一小節忽然冒出算式填充題,算式填充題是依據題目列算式,將未知的數量以括號表示,通常需要畫線段來協助解題,只需要一個算式,學習重點在於列算式,跟這個單元介紹的兩步驟的問題,是一點關係都沒有!
照例我回去看82年版的國小數學教材分析(再次感謝廟婆與寬廣媽的引薦),那裡才有我想知道的答案,82年版將算式填充題放在小三下,因為多數學童在低年級還是處於累進性合成運思,對於部份-整體概念的發展要到三年級,也更能掌握加減互為逆運算,此時才介紹算式填充題,教學重點則是讓學童自行繪出線段圖,要求學童說明如何在圖上看到題目所描述的關係,進而列出算式,未知的括號列在等號左邊或右邊都可以,例如:29+()=46 或 49-26=()都是被接受的。所以妹妹會卡住是因為她還沒有發展到部份-整體階段,而且現在的課程是題目直接把線段圖畫出來,要求學童從線段圖選出適合的算式,二選一,妹妹運用她自己列出的算式將結果不對的剔除,但她不懂為什麼另一個跟她不一樣的算式是對的,所以雖然答案選對了,妹妹誠實的說她是用猜的。
我再去看現行的課程綱要,二年級關於代數的部份有一段是這樣寫的:
2-a-04 能理解加減互逆,並運用於驗算與解題。 A-1-03 說明: ¾ 本細目為「檢查細目」,可以併入整數教學單元(或章節)中進行(參見2-n-04),不一定要另立單元(或章節)教學。「加減互逆」一詞建議不出現在教學與課本中。 ¾ 與1-a-03的主要差別是,這裡可以不再涉入具體情境,在心理上用比較形式的方式,應用加減互逆來解題或用加法做減法的驗算。 ¾ 例:「小英有65元,想買一個90元的布偶,不夠多少元?」這是一個加法形式的問題,藉由加減互逆的理解,知道這個問題可以用減法來算,得90-65=25(元)。 ¾ 例:「小玉買了一個65元的熊寶寶後剩下25元,小玉原來有多少元?」這是一個減法形式的問題,藉由加減互逆的理解,知道這個問題可以用加法來算,得65+25=90(元) ¾ 引入下列題型,作為學童練習「加減互逆」的題型。例:18+( )=27;22-( )=14;( )+12=30;( )-25=10。學童不瞭解如何解題時,教師可以提供具體的解題情境,讓學童運用在具體情境中的解題方式,但絕對不要採用嘗試法解題,最後必須熟練使用加減互逆的概念來計算( )中的數。 ¾ 在加減互逆的學習裡,可以依情境引入線段圖的說明方式,讓學生更理解加和減的關係。二年級時,線段圖應只作為教學工具,由於學生還不適合作圖,不宜要求學生自行繪製線段圖。
請看紅色的字,課程綱要說不要讓學生自行繪製線段圖,又不讓學生採用嘗試法解題,只要學生算到熟練就好,這就是我們數學教學的特色。這個週末我就要讓妹妹練習自行繪製線段圖,再把她自行列出的式子與習作的式子做比較,找出線段圖與不同式子的關係,這樣她才能真正理解算式填充題在做什麼。
有人說國小數學很簡單,我一直都不這麼覺得,成人會運算並不見得知道為什麼,也不表示能夠理解學童的發展階段與認知形成的過程。
留言列表